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医学生被曝私发大体老师隐秘部位至群聊,且发表侮辱性言论……网友:不配为医,转行吧

2023-03-19| 发布者: 夏县便民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导读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没有大体老师,就没有解剖学”。来源:医脉通作者:亦一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
庆美整形网 https://www.vy4.com/

导读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没有大体老师,就没有解剖学”。

来源:医脉通

作者:亦一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鲸落,而万物生”。

常常有人把遗体捐献者比作海洋中死亡的鲸鱼,因为他们同样用着世间最悲烈的方式做着最温柔的事情——哪怕生命走向终结,肉体的贡献还在继续。

对于这样的奉献者,我们理应尊重。

可是,近日小编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爆料,直接让人血压飙升——

据一位博主发文,某大学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把大体老师隐私部位的照片发到公开群聊里,而且还发表非议、侮辱性言论。

下面是爆料图片,大家可自行体会一下:

图源:见水印

从这段对话中,完全看不出发言者对于大体老师有丝毫的尊重,更谈不上对于生命、对于伦理的敬畏之心。

如果真如爆料所言,他们是一群医学生的话,那真是医学界的悲哀。前人有云“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虽然我们无须拿如此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下限还是应该牢牢把握。可看如今这番所作所为,这不就是典型的“没有下限”,甚至可以说是跌出正常下限之外的十万八千里。

这种人如果学成从医,那真的太可怕了。

试想,他们对着献身于医学伟大事业的大体老师都口出芬芳、侮辱非议,将来,他们会如何对待有求于他的患者?

而这样一件事,愤怒的绝非只有业内。

在评论区中,有两类评论让我很难受:

1.本来想捐赠遗体的,看到大体老师被如此对待,怕了怕了,撤了撤了。

2.如果大体老师的亲人知道了,应该接受不了吧。

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新闻会影响多少人做出“撤回捐献”的决心,但我知道,不那么美好的印象算是留下了。

我也不知道大体老师的亲人知道了会不会后悔,但我知道,在夜深人静再忆起斯人时,他们会更加难过伤心。

然而,可悲的是,“无下限”的方式又何止这一种——

2020年11月,一位百万级别的网红,为了赚取流量,伪造医学生的身份,在疫情封校期间偷偷进入大连医科大学解剖馆拍摄大体老师,并发到网上“炫耀”,随即,此行为引发众怒。

图源:视频截图

我想说,但凡你还保有点良知,都不会如此的胡作非为。

“宁愿我身上划上千刀万刀,也不愿在患者身上划错一刀”

这是一位大体老师的遗言。

你知道一位大体老师是怎么来的吗?

遗体捐赠者将遗体捐献给医疗教育机构后,医疗教育机构在过世8小时内,将遗体急速冷冻到零下30℃保存。当需要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从而能够保证遗体的新鲜程度,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出于对这些逝者的尊重,医学教育机构将他们称为“大体老师”,也称“无语良师”。

在这些遗体捐赠者的躯体上,医学生们进行模拟手术训练,认识神经、血管、器官,划下自己的手术第一刀。而这些不会说话的老师,带他们认识了另一个更为具象的医学世界。

在我国自来信奉入土为安,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已是极少数,把整个遗体捐出去的更是寥寥无几——毕竟前者只是拿走一部分,后者却要剥皮拆骨。

所以说,一个人愿意捐献出自己的遗体作为医学教学,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奉献的精神。

这让我想起了在湘雅二医院工作的伍汉文教授。

去世前,他就主动签署了遗体捐赠书,遗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让人动容:

我已经94岁了,身体抵抗力差,所以治疗效果比一般病人要差。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死,我若不在了,愿意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

我的任何器官组织或者整个遗体都可以捐献,作为器官移植。

我的遗体组织可以用来教学。我所在的科室是代谢内分泌科,希望我的内分泌器官组织、骨组织能做成切片用于科学研究以及教学。让内分泌学科的研究生、进修生和住培生及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教材,让学科不断发展进步。

我的所有组织都可以捐献出来用于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研究水平。我对医生都很信任,当然希望我在战胜疾病的道路上能够成功,但也许不成功,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希望大家继续做好今后的工作,不断推动学科发展!

图源:见水印

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这样的大爱,但每一个愿意成为大体老师的人——具备。

在此更能深刻理解为啥在学校上人体解剖课时,老师会带着我们向大体老师默哀、致敬。因为老师要让我们尊重爱护大体老师,要谨记大体老师为医学事业所做的贡献。

对于此事,我为何这么愤怒呢?

以上是一个原因。

以下还有一个原因。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遗体捐献者少之又少,能成为大体老师的更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这样的事,确实是让“遗体捐献”事业雪上加霜。

稀缺的大体老师

我国遗体捐献在20世纪70年代已开展,用于医学研究和解剖学教学的工作。由于受传统思想的禁锢,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捐献者的疑虑繁重,导致捐献事业的发展缓慢。

在遗体的有效使用中,用于解剖教学的遗体更是杯水车薪。在解剖学中遗体是医学教育、临床应用和医学科研等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然而国内的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着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医学院校的大体老师非常缺乏,很多学校十几个学生才能共有一个。更难的是,有些学校因为缺乏大体老师,解剖课直接开不下去。

在《广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工作15周年的总结和实践》一文中提到:我校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收站于2005年底成立,由广州市红十字会分管,截至2019年12月,已登记在册志愿者268人,顺利完成遗体接收64例。成功捐献的64例只是15年来的总数量,相对每年解剖学教学的需求量相差甚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那么在大体老师严重稀缺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学校的解剖标本只能重复利用。而重复利用的后果就是很多重要的细微结构和易损结构都已模糊不清,与原体产生了巨大差别,从而影响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再者,解剖学教学中虽常以模型、图谱、解剖影像资料、3D虚拟数字人等辅助教学,但都存在客观性的缺陷,对医学生认识人体实际结构有局限性和偏差,效果远不如遗体解剖教学。

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如今,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没有大体老师,就没有解剖学”。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尊重、保护现有的资源,更不要寒了广大无私奉献者的心。

责编|亦一小脉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夏县便民网 X3.2  © 2015-2020 夏县便民网版权所有